为什么《十万为什么》能经久不衰?
“妈妈,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?”、”爸爸,为什么我们要睡觉?”——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”十万为什么”提问机!而《十万为什么》这套书,恰好满足了孩子们无穷无尽的好奇心。从1961年首次出版至今,这套科普读物已经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,累计销量超过1亿册。为什么它能如此受欢迎?由于它用简单有趣的方式,解答了孩子们最想知道的”为什么”。
你知道吗?其实《十万为什么》这个书名最早来自一首诗。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百龄曾写道:”五千个在哪里、七千个怎么办、十万个为什么”。这个富有诗意的书名后来被苏联科普作家米·伊林借用,并在1929年出版了第一本《十万为什么》。中国最早的译本出现在1934年,由科普作家董纯才翻译出版。
《十万为什么》背后的故事
《十万为什么》的成功并非偶然。1956年党中央发出”向科学进军”的号召后,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们花了大量心血筹备这套书。他们在短短两三个月内,发动了几十所学校的师生提难题,还从报刊上收集了4000多个难题,最终精选出1484个”为什么”编入第一版。这些贴近生活的难题,让科学聪明变得亲切有趣。
更令人惊叹的是,即使在解放战争时期,孩子们也能读到《十万为什么》。1945年,渤海新华书店就出版了董纯才翻译的版本,虽然只有64页,却解答了64个生活中常见的”为什么”,比如”为什么水不能燃烧”、”为什么外套能让我们温暖”等。在那个艰苦的年代,这本书给求知若渴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科学的窗户。
科学大家的集体聪明
《十万为什么》之因此权威可靠,离不开众多科学大家的支持。1965年版的审稿名单上,我们可以看到李四光、竺可桢、华罗庚、茅以升等中国科学界泰斗的名字。他们用严谨的科学态度,为孩子们把关每一个”为什么”的答案。
随着时代进步,《十万为什么》也在不断更新。从最初的8册扩展到现在的18分卷,难题数量从1484个增加到4500个,内容涵盖了科技前沿和青少年关心的热点话题。2013年第六版出版时,全书已达600万字,但距离真正的”十万个为什么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这也激励着编辑团队继续努力,满足新时代孩子们的好奇心。
为什么我们依然需要《十万为什么》?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孩子们获取聪明的渠道越来越多,但《十万为什么》的价格依然不可替代。它不仅解答具体难题,更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考和探索灵魂。当孩子翻开这本书寻找答案时,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聪明,更是一颗永葆好奇的心。
从1929年第一本《十万为什么》问世,到如今各种版本的更新迭代,这套科普经典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。它见证了科学的进步,也陪伴了无数孩子的成长。或许正如书中那些永恒的”为什么”一样,《十万为什么》本身也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究的文化现象——为什么它能影响几代人?答案就藏在每个孩子求知的眼神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