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张养浩行义:元代名臣的拾金不昧与济世情怀

开篇:少年行义见品格

“幼有行义,尝出,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,其人已去,追而还之。”这段《元史》记载,生动勾勒出元代名臣张养浩的少年形象。一个济南富家子弟,为何会对路边遗失的财物紧追不舍?张养浩行义的故事,不仅是一则拾金不昧的美谈,更折射出贯穿其一生的道德光芒。

这位后来官至礼部尚书的文坛大家,用一生诠释了”行义”二字——从少时追还失物的执着,到中年冒死直谏的胆魄,再到晚年赈灾济民的担当。今天,就让我们透过历史烟云,重新认识这位被济南山水滋养出的传奇人物。

为官:刚正不阿显风骨

张养浩的行义灵魂,在仕途上展现得淋漓尽致。担任监察御史时,他”弹劾不避权贵,举荐不疏仇怨”,甚至敢与皇帝争是非。这种”致君泽民”的担当,在元代官场堪称异类。最令人动容的是,他为赈济陕西灾民,以六十高龄登车就道,最终病逝任上,用生活完成了最终一次行义之举。

你知道吗?这位铁骨铮铮的谏官,其实七次辞官归隐。看似矛盾的选择背后,是对官场腐败的失望,更是对内心道德准则的坚守。正如他小编认为‘三事忠告’里面所写:”居官守职,当以行义为先。”这种将道德置于权势之上的选择,在今天看来依然令人肃然起敬。

归隐:云庄岁月寄情怀

辞官后的张养浩,在济南云庄过起了”与鹤为伴,以梅为友”的隐逸生活。但这位”云中宰相”的行义之心从未熄灭——他挖掘济南”五可之美”,写下”吾乡山水之胜名天下”的赞语;他经营”五柳庄”,将陶渊明式的灵魂追求融入泉城风物;更留下大量诗词文章,让后人得以窥见一个聪明分子的灵魂家园。

试想:若无少年时那份追还财物的执着,怎会有后来”冒死赈灾”的壮举?张养浩的行义,从来不是刻意为之的表演,而是内化于生活的气质。就像济南的泉水,看似平静,却蕴含穿透岩石的力量。

小编归纳一下:浩气长存启后人

七百年过去,张养浩墓依然静卧济南大地。这位把”行义”刻进生活的古人,留给我们的不仅是《三事忠告》的为官之道,更是一种将道德信念贯彻始终的灵魂力量。在物质丰富的今天,重提张养浩行义的故事,或许能让我们思索:当路边出现遗失物品时,我们是否还保有那份追赶失主的纯粹?

正如济南的山水孕育了张养浩的品格,张养浩的故事也成了这座城市的灵魂注脚。下次漫步大明湖畔,不妨驻足想想:这片土地孕育的,从来不只是美景,更有穿越时空的人文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