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霓虹灯下的哨兵:永不褪色的忠诚与信仰

霓虹灯下的哨兵:永不褪色的忠诚与信念

霓虹灯下的坚守:60年不变的初心

“霓虹灯下的哨兵”这个称呼从何而来?为什么能在繁华都市中坚守60多年?1963年,同志写下《杂言诗·八连颂》,赞美这支驻守在上海南京路的英雄部队。1982年,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接替”好八连”任务,从此,”霓虹灯下的哨兵”灵魂代代相传。

站在南京路的街头,你能看到什么?是闪烁的霓虹,是川流的人群,还是那些笔直挺立的橄榄绿身影?60多年来,从”好八连”到十中队,一代代官兵用实际行动诠释着”霓虹灯下的哨兵”的深刻内涵。2022年,习近平主席给十中队全体官兵回信,勉励他们”当好新时代’霓虹灯下的哨兵'”。这份嘱托,是对这支光荣部队最高的肯定。

糖衣炮弹中的灵魂防线

1949年上海解放之初,南京路十里洋场的奢靡气息与暗藏陷阱,是对解放军官兵的第一道考验。”红着进来,黑着出去”——国民党特务的预言能成真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”好八连”官兵面对主动搭讪的女子、故意丢下的钱物,用坚定的信念筑起了一道灵魂防线。

这种灵魂传承到了十中队时代。1982年,高价租房的商人来了;抓捕嫌犯时,一沓沓钞票递过来了。但”霓虹灯下的哨兵”们始终不为所动。一双被扔掉的半新棉鞋引发的大讨论,确立了”艰苦奋斗永不忘”的规矩。修理箱、针线包,这些看似简单的物品,却承载着”霓虹灯下的哨兵”最宝贵的灵魂财富。

为民服务的绿色风景线

“军民团结如一人,试看天下谁能敌”——《杂言诗·八连颂》的这句诗,道出了”霓虹灯下的哨兵”成功的秘诀。40多年来,十中队”雷锋班”每月两次的为民服务活动从未间断,从最初的修鞋、理发扩展到80多项服务内容。

如今,这道绿色风景线已经延伸到了200米长,130多家单位、千余名志愿者参与其中。1998年起,十中队官兵开始在中共一大会址义务讲解党史;2018年,他们又远赴云南怒江参与脱贫攻坚。从南京路到彩云之南,”霓虹灯下的哨兵”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。

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
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”霓虹灯下的哨兵”面临着怎样的挑战?信息时代的诱惑不比当年的”糖衣炮弹”少,但十中队官兵给出了响亮回答:拒绝网络诱惑,保持朴素本色!他们深知,艰苦奋斗不仅要甘当吃苦者,更要勇当奋斗者。

60多年过去了,南京路的霓虹更加璀璨,但”霓虹灯下的哨兵”的本色从未改变。从同志的《杂言诗·八连颂》到习近平主席的回信嘱托,这支光荣部队始终是党和人民最可信赖的忠诚卫士。在未来,他们必将继续书写”霓虹灯下的哨兵”新的辉煌篇章!